联华财经资讯:IPO前夜扭亏
其前身是北京天星博迈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由聂为、董文兴及陈灏出资设立。
在植入物领域,天星医疗先后推出多款聚醚醚酮材料、可吸收材料,以及全缝线材料的植入产品,其中9款产品为国产首个获批上市,包括全缝线锚钉是中国首个获批并应用于临床的产品,聚醚醚酮带线锚钉和聚醚醚酮钉鞘固定系统为国产首个获批的聚醚醚酮运动医学植入物。
在有源设备及耗材领域,公司布局内窥镜摄像系统、内窥镜手术刨削器,等离子手术设备及与其配合使用的一次性刨刀、电极等耗材,提供运动医学手术方面的关节镜设备和耗材全面支持。此外,公司能够提供各类运动医学手术所需要的配套手术工具,“一站式”满足运动医学临床需求。
成立时间虽短,天星医疗发展较快,尤其是2022年,公司一举扭亏。
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第一季度,天星医疗分别实现营收2640.72万元、7301.3万元、1.48亿元、3503.68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是-5081.33万元、-1.103亿元、4034.43万元、389.5万元。
2020年至2022年,天星医疗累计亏损净亏损1.2亿元,但其在招股书中指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未弥补亏损的情形已消除,合并报表累计未分配利润的余额为498.87万元。
从毛利率层面来看,植入物的毛利率是天星医疗所有产品中最高,报告期内分别为61.97%、71.75%、74.87%、76.27%,远高于有源设备及耗材50%上下的毛利率。但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天星医疗的整体毛利率并不占优,报告期内,天星医疗的综合毛利率为60.43%、68.68%、71.45%、70.55%,同行业平均毛利率为76.86%、76.15%、72.82%、66.5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天星医疗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强度的营销驱动,报告期内,公司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187.69万元、3658.62万元、3979.24万元及1025.96万元,整体呈增长趋势,占营收比例分别为44.98%、50.11%、26.89%及29.28%。
2020年和2021年,天星医疗的销售费用超过了营业成本,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两者则旗鼓相当。
其中,市场开拓费分别为572.31万元、1240.59万元、1853.14万元及436.81万元,占销售费用比例分别为48.19%、33.91%、46.57%及42.58%,同样呈上升趋势。
相比之下,公司的研发投入相对较低,报告期内天星医疗研发费用分别为1504.99万元、2116.46万元、1829.86万元、698.25万元,分别占公司营业收入的56.99%、28.99%、12.37%、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