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灼识咨询数据,2022年,中国运动医学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55.8亿元。预计至2030年,中国运动医学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36.3亿元,2022年至2030年期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1.8%。

但从市场份额方面看,国产品牌与外资品牌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运动医学市场中,外资品牌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超过80%,前三大国产企业所占据的份额约为8%。其中,天星医疗所占市场份额约为3%。

2023年9月14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印发《国家组织人工晶体类及运动医学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公告(第1号)》,对运动医学类医用耗材开展国家层面的带量采购招标工作。

在部分市场人士看来,集采对于行业而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集采有望推动运动医学领域自主可控,是国内运动医学厂商高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运动医学市场是一个门槛比较高的领域,因为技术难度相对较高、生产工艺复杂,我国运动医学医疗器械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被施乐辉、强生、锐适、康美等跨国企业主导,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国产厂商积极研发补充产品线,具备了与外资品牌竞争的基础实力。近期,新一轮骨科集采的启动,我们预测运动医学的国产替代也有望提速。”沪上一家大型券商医疗器械领域分析师受访指出。

但另一方面,集采超预期,或将进一步挤压中小厂商的生存空间。

“国内运动医学市场发展很快,是骨科器械市场中增速最快的赛道之一,但是目前天星所处的运动医学耗材这个市场的规模并不大,就几十亿的规模。医保局明确会开展骨科运动医学类耗材的集采,这是超出了市场预期的,因为以往大家都觉得集采主要针对的是发展较为成熟、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赛道。这对于行业和企业来说应该会有不小的压力。”华南一家医疗器械第三方服务机构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